善化寺位于山西大同城内西南隅,我国现存规模最大,最为完整的辽、金寺院。寺院坐北向南,前有山门,中为三圣殿,后为大雄宝殿。大雄宝殿前左为文殊阁遗址,右为普贤阁。整个寺院建筑高低错落,主次分明,左右对称,气势宏伟,粗犷豪放。 善化寺,现存山门、三圣殿、普贤阁、大雄宝殿等四座早期古建筑(元代以前),其中山门、三圣殿、普贤阁皆为金代遗构,大雄宝殿为辽代遗构。一座寺庙,保存了4座辽、金古建筑,在全国绝无仅有。 P1、2善化寺山门—天王殿,善化寺的正门,为金代建筑遗存。门前建有月台、踏道,一对威武雄壮的石狮傲踞其上。 P3 山门前五龙壁,这座五龙壁始建于明万历年间(公元1573年-1620年),原为兴国寺门前照壁。为便于保护文物于1980年迁至善化寺西院。2009年又移至善化寺山门对面,成为善化寺的照壁。五龙壁为单面照壁,壁长19.9米,高7米,厚1.45米,下部为须弥座,束腰部雕刻着牛、马、蛇、兔等十多种动物,姿态各异、栩栩如生。壁顶为仿木结构琉璃斗拱,中部壁画为五条巨龙翻腾于波涛汹涌的云雾之中,手法简练,造型古朴,色彩绚丽,其中一条“正龙”,怀抱一颗火珠,头朝正前方,目光炯炯有神。 P4 三圣殿,三圣殿殿顶为单檐五脊顶。最具特色的是其中巨大的斜拱,又称如意斗拱,硕大华丽。三圣殿的斗拱被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称赞“伟大之斗,深远之檐出,屋顶和缓之斜度,稳固庄严,含有无限力量,颇足以表示当时方兴未艾之朝气。 P5 台基,台基高大,呈“凸”字形,设有宽广的月台,辽代大型建筑台基的一大特征。在大同的华严寺大殿、善化寺大殿及这座薄伽教藏殿等3座辽构中都有所体现。 P6 木结构牌坊,大雄宝殿殿前设有极为宽敞的月台,周边设置石雕围栏。月台前沿中央树立着木结构牌坊三间,系明万历年间(公元1573-1620年)所建。 P7大雄宝殿,为辽代遗构。殿堂呈长方形,面阔七间(41.80米),进深五间(26.18米),柱中面积1037平方米。是目前我国保存下来辽金时期第三大的大雄宝殿(第一大是大同华严寺的大雄宝殿,第二大是辽宁义县奉国寺的大雄宝殿)。大殿巍然屹立于3.3米高的台基之上,东西各有一朵殿分别为观音菩萨和地藏菩萨的享殿。 P8、9、10 普贤阁、文殊阁,普贤阁楼阁外观结构精巧,比例匀称,玲珑秀丽,一层西壁有楼梯可达平座上层,此阁采用了平座暗层做法(即两明层之间有一喑层),其许多处细部结构与辽清宁二年(公元1056年)所建应县木塔颇为相似。普贤阁的下檐、平座、上层斗拱,因位置及功能的差异,结构上也有所变化,以显示各檐的轻重区别,这也是该阁的特殊之处。下层斗拱在栌斗之上,左右施柱头枋三层,这种全用枋不用拱的形式,在现存古代建筑中比较罕见。与普贤阁相对的文殊阁(东楼)是仿照普贤阁复建的。 P11 远观三圣殿、大雄宝殿庑殿顶。 12、13 善化寺掠影